教育信息化探索,不仅是拿出几个试点,追求“高精尖”的信息化课堂效果。更重要的是将现有的电子白板、班班通等设备深度融入课堂、用好用足,为“培优补差”、提升质量、实现优质均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。
一项对2015年四川省泸州市中考质量分析中,反映学生校际差距的“标准差”,纳溪区全市最低,学困生率也是全市最低。
孩子最幸福,名师天天“来”村小上课
当老师在护国小学中心校让孩子们跟着节拍,边唱边跳时,沙田小学老师李婷兰熟练地组织学生,跟着动作一起做。她说:“最大的收获,是看到孩子的改变。孩子们上同步课堂时,表现出来的喜悦,也带动了自己对教育的热情。”
同步课堂上,学生们似乎不觉得屏幕上的老师多遥远,跟着老师的指令唱得、跳得不亦乐乎。他们还可以在课堂上看到中心校及其他校点孩子们的表现,他们也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得到关注。老师设计的一些打招呼、互动的环节,也让孩子之间没有距离。
目前,纳溪区的同步课堂集中在英语、美术、音乐、综合实践等村小薄弱学科。村小普遍人手紧缺,教师都是“多面手”,不少班级一个老师就可以“包班”。
“农村学校‘偏科’很严重,像英语、音乐、美术这样专业性很强的学科,兼职老师要做到优质优教非常困难。况且还有多门课程在分散他们的精力。”纳溪区教育局副局长罗太林说,目前的做法是,通过同步课堂系统,让中心校的优秀老师轮流来上这些课,每堂课都经过精心准备,提前由主讲老师与各校点老师在社交群沟通,下发教案,上课时各校点老师就是“助教”,保证课堂衔接流畅,也使各校点孩子得到充分的关注。
最初,沙田小学六年级学生古缘佳上同步课堂最担心的则是“老师看不看得到我们?能不能让我回答问题?”如今,她已经能熟练地和屏幕上的老师互动,她觉得老师“近在咫尺,就像在身边一样”。同步课堂还给她带来了惊喜——区科幻画二等奖,而她第一次接触科幻画这种新奇的表现形式,就是听“屏幕上的老师”上课。
“优秀的老师、同学,都是学生重要的学习资源。”沙田小学校长罗建平说,参加同步课堂的科目,大部分课程由中心校优秀老师“接力”完成,让农村学校孩子也能接受城镇优质教育。学生的眼界打开了,可以看到中心校和其他校点学生的表现,还可以和他们平等地回答问题,学生有了模仿的对象,对提高自信心大有帮助。
老师收获大,教研培训经常化
在许多村小都有这样一个“传统”:老师外出培训,学生就只好全天放假。老师们的课都排得满满当当,实在找不到替班上课的老师。有些偏远的学校,没通班车,需要走两三个小时的山路,才能坐到进城的班车,进出一趟非常难得。
“这给组织培训带来很多困难。”黄河说,不计放假的时间成本,14个校点老师们的交通费、会务费、培训费各项开支加起来,一年也有10多万,集中研修一学期能组织两三次已经是费时费劲。如今,同步课堂的功能,也能应用在教师研修上,老师在中心校设立主会场,其他校点就是分会场,公开课、专家点评、专家讲座都能够实时地传递到各校。只需要主播在电脑上通过软件操作一下,主会场就能随时调出分会场的画面,实现两个会场的互动。老师有了发言、提问的机会,网上教研不再是看“网络电视”,而是真实的双向互动,有教有研。
学校省了一大笔培训费不说,关键是实现了教研“经常化”。“教研不再犯难了,让我每周搞教研,每天搞教研,都没问题。”护国小学校长黄河说。对于中心校的主讲老师来说,每一节同步课堂就是对自我的又一次挑战。护国小学副校长卢维玉说,每一堂同步课都是一堂公开课,要接受全部校点师生的“检阅”,课程还会同步录播下来,成为老师们学习和研究的素材。到校仅一年的新老师,也能在同步课堂的磨砺下成为“熟手”。
参与面广,足不出户就可参加
村小老师足不出户就能参与教研活动,参与面更广,只要能换出时间的都可以参加。沙田小学教龄25年的老师刘朝文说,以前每学期只能参加一次培训活动,班上的学生还要放假一天,难免引起一些家长不满,现在至少每月一次,并且经常接触同步课堂里的新教法,对信息化课堂越来越喜欢了。“原来到城里听课,培训时,看到城里老师上得很好,可一回来,因教学条件和学生基础的差异,总觉得城里的一套对我们根本不实用。”刘朝文说,现在好了,老师学生都是本地的,看到学生们在同步课堂里对老师的新教法很接受,课堂上那么活跃,就有了尝试的动力。
罗建平认为,同步课堂对老师的成长帮助很大。完小、村小老师通过与主讲老师课前沟通、课上组织活动和课后反思等环节,本身就是对城镇学校的上课理念、上课方式的学习,以前一些“非专业课”是凭想象上,现在则可以经历整个过程。过去老师们外出学习,或者在教育部的“教育教学资源全覆盖平台”里看到那些“高大上”的做法,总觉得自己做不出来,但培训时,示范课、研究课用的就是自己的学生,老师们心中的“隔膜”消除了。